人文医学故事丨如影随形的保护神
某位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要得到孩子认同,就是要用显微镜看孩子的缺点,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对待正常孩子如此,对待正值青春期有些情绪问题的孩子更是如此。
一天,我们病区来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因为父母离异,母亲突然离家而抑郁。她来的时候紧张害怕,抠手指,抠胳膊,抱着自己的小被子蜷缩成一团。体检时发现孩子四肢全是陈旧性指甲盖大小的疤痕,询问原因,孩子说心情不好时就抠自己,抠完心情好些,刚长好一点又抠。她个人卫生也非常差。头发打绺,脸上有污秽,身上散发着难闻的味道!
小姑娘紧抱双臂,双眼流露出害怕、紧张的表情,我搂着小姑娘问:“你有什么不舒服,害怕的事情吗?我是护士阿姨,我是保护你的人!”可是小姑娘一脸警惕拒绝地望着我。我并没有着急与她太多交流。
第二天上班,我又主动与小姑娘交流,她虽然没有理睬我,但是不再紧张警惕了,只是当我不存在一般。
小姑娘不吃饭,我一勺勺地喂她吃,她头摇得如拨浪鼓。我没有气馁,一边和她说话安抚,一边喂,十分钟过去了,小姑娘一口没吃,20分钟过去了,小姑娘还是没有吃!我问她:“听你奶奶说你最爱吃零食,你想不想吃署片火腿肠?”小姑娘眼睛一亮,我立即说:“我们一起去拿点吃吧!”
小姑娘犹豫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我给她拿了一些零食,她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看着她有点心疼的说:“慢点儿,慢点儿,别着急,别噎着!”小姑娘突然看了看我,递给我一袋零食“啊?打不开,我帮你开啊!”我正要打开,小姑娘说了进病区的第一句话:“给你吃的!”就再也不理我了。
几天后我再上班时明显感觉到一道目光一直注视着我,抬头一看正好与小姑娘目光相对,她立刻低头不语。
我来到小姑娘面前问她:“你还认得我吗?”她只是低着头不说话,我拉着她和我一起巡视病房,一起在重症室盯班,介绍同龄小朋友和她玩,问她这几天的情况,她突然问我:“阿姨,你知道我妈妈去哪儿了吗?那天她出门走了没有和我请假没有经我同意就突然不回家。”
“啊!?”我愣了一下,俯下身看着她认真地说“你是个好孩子,你很爱你的妈妈,离不开妈妈,你能说说有妈妈在身边和没有妈妈在身边的感受吗?”孩子一脸幸福转瞬又泪流满面,“妈妈在的时候我天天都很开心!妈妈走了我不开心我害怕我心里不踏实,吃不好睡不好,不知道怎么办好就抠手咬手!”
“孩子,你现在明白你的紧张害怕抠手咬手其实是与妈妈有关!?是与对妈妈的眷恋和爱有关!”孩子一下子惊在那儿又愣在那儿,“原来我最讨厌的感觉是现在我最喜欢的感觉!是我想妈妈的感觉!?”
“如果需要给这个感觉取个名字,是什么?”。“爸爸和奶奶告诉我说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但始终能看到我,无论我啥时候想妈妈了她都能感受到我的思念,妈妈想我了我同样也能收到。对,保护神,就叫她保护神!”。
“妈妈就是你的保护神,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妈妈无时无刻一直地保护你!所以你知道怎么做是妈妈最高兴的吧!?”孩子一下子挺直了腰,神情释然了,脸上也轻松了,喃喃自语又反复确认“妈妈就是我如影陏形的保护神,我再也不害怕了!耶!”
从此我上班就有了个“小跟班”不离我左右,我也荣幸有了个如影随形的小小“保护神”。有一天中午,我拉着这个“小跟班”的手说:“这么漂亮的小姑娘,为什么不洗头发?不洗脸呢?像个小花猫,妈妈会喜欢这样的花脸猫吗?”她不好意思地说:“我洗脸洗头去!”我呵呵一笑,刮了她鼻子一下!并搂着她说:“洗了头发就是进步。妸姨就喜欢这样干干净净的小姑娘”这个孩子羞涩地笑了,小手也悄悄拉紧了我。
这个内心构建已经发生变化的孩子每天都在发生一点点变化,我欣喜地每天用放大镜找到她的进步,我们一起努力,战服病魔。
在这个案例中,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所形成的负牲情绪击倒了年幼的孩子,孩子被紧张害怕紧紧包裹,而紧张害怕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引导孩子把这种不喜欢的体验与孩子熟悉的喜欢的对妈妈的思念与爱联系起来,升华为如影随形的母爱,孩子更能接受。
叙事护理小讲堂
该案例印证了叙事医学的核心价值——医疗行为本质是帮助患者重构生命故事。通过解构病理化叙事、编织治疗性关系、转化症状符号,护理人员成功引导患儿完成从“”破碎叙事”到“完整叙事”的蜕变,这正是Charon提出的叙事疗愈的经典实践。那我们来具体看看案例中的护士是如何运用叙事护理技巧展开护理工作的吧!
1.患儿通过自残行为将心理痛苦转化为生理痛感,指甲疤痕构成“身体化叙事”。护士敏锐捕捉到疤痕背后的情感诉求,通过引导患儿回忆母亲在时的幸福感,将“自残行为”重新定义为“思念的具象化表达”。
2.护士创造性使用“保护神”隐喻,将母亲缺席的创伤叙事转化为持续存在的守护关系。这种叙事重构打破了“被遗弃”的认知框架,使患儿从被动承受者转变为被守护的主体,完成从“创伤固着”到“象征性依恋”的认知转换。
3.护士采用“非侵入性接触”策略:初期通过喂食、零食分享建立物质联结,中期以共同巡视病房创造“并肩叙事空间”,后期通过身体接触(刮鼻子、拉手)深化情感联结,形成三级信任建立模型。
4.“镜像回应”技术的运用:当患儿提及母亲时,护士使用“你是个好孩子”的肯定句式,将患儿的自我认知从“被抛弃者”扭转为“被爱者”。这种语言镜像有效重塑了患儿的自我叙事。
5.将个人卫生问题转化为“与母亲的精神联结”:通过“妈妈会喜欢花脸猫吗”的诘问,将日常清洁行为升华为维持母女关系的仪式性实践,使生理护理获得情感价值。
6.“进步日记”的隐性书写:护理人员持续用放大镜寻找微小进步,实质是帮助患儿建立“康复叙事”的时间轴。每次卫生改善都成为叙事进程的里程碑,将治疗过程转化为可见的成长故事。